19岁的美国少年比利·林恩和他所在的B班,在伊拉克战场出生入死一年多,阴差阳错取得了一次3分43秒的短暂胜利,得以回国进行为期两周的“凯旋之旅”。在感恩节橄榄球比赛的12分钟中场休息时,他们被包装成“美国英雄”,与碧昂丝等明星同台,然后又回到伊拉克,继续剩下的11个月兵役。
《漫长的中场休息》(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作为本·方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出版就入选BBC本世纪必读12本小说;据说李安没看完小说,就决定将其拍成电影。11月7日,小说中文版正式上架,首印超过10万册。
3D丶4K丶120帧/秒,李安要用新技术重新定义电影;在高清的影像面前,你又是否看清了少年比利的内心?
小说中文版编辑丶新经典文化多印编辑部副主编李怡霏透露,出版中文版是几年前就定下的计划。“当时尽管听说李安会拍电影的消息,但太早了,其实对电影一无所知,做这本书的初衷完全是对作者和内容的喜爱。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的必读书,你爱美国也好,恨美国也好,都要读它。”
小说的物理时间只有一天,但故事铺陈到比利的前半段人生。中文版译者张晓意认为,主人公经历了“天真无知-顿悟-幻灭-觉醒”的过程,是典型的成长小说。
比利因为年轻气盛砸了姐姐前男友的车,高中肄业,被迫参军。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瞬间变成了天天与死神交手的日子。如果没有上战场,比利不会真真切切地看到丶闻到丶触摸到丶感觉到死亡的气息;如果没有上战场,比利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和看法大概和其他美国年轻人一样,甚至事不关己。
战场上高度紧张的神经让比利无暇意识到这种成长,直到他回到家乡,才发现自己的变化。在家里,他不再只是当初那个爱闯祸的小儿子,他在家庭晚宴失和的时候成了化解矛盾的关键;走出家门,他发现同胞的想法多么幼稚可笑。
“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席之地的故事。他从不谙世事的少年到最后看清了很多现实问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能看到很多东西。”李怡霏说。
只是,成长并没有给比利带来出路。他无法改变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起码在伊拉克战争的谎言被戳破之前,他只能继续“给他们的现实做牛做马”,因为“这些愚蠢无知的人才是掌管一切的人,他们的祖国梦才是左右大局的力量”。
张晓意说:“小说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但讲的并非前线的故事,而是透过比利的眼睛,重新审视美国社会,用嬉笑怒骂的语言批判美国社会的种种乱象。”
每个人都说着“谢谢你们”,记者丶老板丶好莱坞导演蜂拥而至,但比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是言不由衷的媒体采访,就是出尽洋相的表演。“在奥马哈,他们拍摄了一段B班在动物园新建的栖息地里与猴子僵硬地‘互动’的镜头;在菲尼克斯,他们被带到一个滑板公园,曼戈在晚间新闻上摔了个屁股开花。”
这样的表演,在最后一站——橄榄球比赛的中场秀中达到最高潮。
在充满了荷尔蒙的舞台上,在整个舞台变成了一场盛大前戏的时候,比利和他的B班的任务就是作为“美国英雄”——站在那里——因为国家需要他们站在那里。
同样需要他们的,还有商人们。牛仔队老板借B班的名义为牛仔队的品牌摇旗呐喊;好莱坞著名制作人四处游说B班的故事,拉拢明星和投资人。大家都打着各自的算盘:女明星有意主演,但前提是把比利和班长戴姆两个人合二为一,而且变成女人;电影公司口头答应了,但条件都是把故事背景挪到二战去……
“其实,动物园也好,中场秀也好,B班不过是被换着花样摆弄的商业道具罢了。高度商业化是美国现代社会的最主要特征,商铺林立的得克萨斯体育场和高度商业化包装的橄榄球比赛,就是最好的缩影。”张晓意说。
此时此刻的比利,只想吞一粒布洛芬片治愈该死的头痛,只想有人为他的离去真心难过,只想遭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有谁知道呢?
时至今日,小说中批判的问题依然如故。张晓意说,以刚刚过去的美国大选为例,本应聚焦实际政策的电视辩论,沦为双方针对绯闻丶丑闻丶极端言论而互相指责丶谩骂甚至诽谤的工具;受商业利益驱使的美国媒体,为追求关注度和广告收入,也热衷对此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
有人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当权者们在战争中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除了战争本身;有人说这是当代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的华丽盛宴丶同样的冷漠人心。
就像豆瓣网友“欢乐分裂”说的:“这场举国欢腾的中场秀是伊拉克战场的镜面复刻,是一面扭曲失真的照妖镜。上流社会谋利益,中产阶级看热闹,战争及其炮制出的英雄成为人人追逐的掘金桶。”
载着B班离开的车以90英里的时速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将来是深不见底的黑洞,任何猜测都是徒劳的。“有些事情是无法控制的。”比利说,这个想法已经深深植入了他真切的悲伤之中。
来源:新浪